当年,父亲送给母亲的那一枝桂花作者:于丹

我十来岁的时候,有那么三四年,爸爸在安徽工作,我跟妈妈住在北京。妈妈的名字里有一个“桂”字,生日正好比中秋晚一点。一年中秋,一位叔叔从合肥坐火车来北京,“哐当哐当”,抱着好多东西来我们家,说都是爸爸送给我们过节的。叔叔一走,娘儿俩就开始一样一样地拆包裹:烧鸡,点心,还有不同口味的月饼……最后,拿出一个高高的,装洋酒的那种纸盒子。我说:“爸爸给咱俩带酒啊?”伸手一抱,又特别轻。“要不,咱俩猜猜,盒子里装的啥?”娘儿俩就开始摇,只听见里面哗啦哗啦、细细碎碎的声音,像是存着一把沙。猜不着,打开吧。一看,哇,满满的是一枝桂花!


原来爸爸爬到省委大院的桂树上,给妈妈砍了一枝桂花。我现在还能记得那枝桂花的样子——没有花泥,爸爸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包脱脂棉,饱饱地蘸了水,一层一层裹住,再用保鲜膜缠上,最后用一个大塑料袋包好,稳稳地立在盒子里。在那个花枝中间,放着一张小卡片,上面是我熟悉的蝇头小楷:


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。


正是杜甫的《月夜》。那天,妈妈捧着卡片,什么话都没有说,闭上眼睛,长长的睫毛梢有一颗泪珠,忽闪忽闪,很久,“吧嗒”一下掉在卡片上。


那个场景,那些细节,任时光过去多久,依然留在我的心里。而父母那日的花与诗,让我从小信任了人性与爱情。


于是你惊觉,古人的每一字每一句,说出的都是千年之后你的此时此刻。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?”总会有代代相传的明月,总会有生生不息的有情人,以相同的心境在重复着这些诗情。


节庆的美好就是人心中有牵挂,于此时此刻,名正言顺地放下所有的忙碌,理直气壮地送出你的问候与牵挂。

于丹写桂花的文章 扩展

于丹写了一篇散文《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》。

她写这篇文章的原由来自于童年时的一个中秋节。

那一年,于丹的父亲委托一位同事从合肥带中秋礼物给北京的妻女,里面有烧鸡、点心,还有不同口味的月饼……最后,拿出一个高高的,装洋酒的那种纸盒子,打开一看,满满的是一枝桂花。

父亲还在花枝间放了一张卡片,上面写着杜甫《月夜》一诗的诗句: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”

因此,于丹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。

于丹写桂花的文章